2025年7月21日,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办的高性能无机纤维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围绕高性能无机纤维的前沿热点问题与最新研究进展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会议伊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白濛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研讨活动的背景和意义。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介绍了活动目的,指出高性能无机纤维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次研讨活动的召开对于推动高性能无机纤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报告环节,王应德教授作了题为“高性能碳化硅纤维及其制品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碳化硅纤维的合成机理、优异性能、发展历程以及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展示了多项研究成果与核心技术,指出碳化硅纤维具有耐高温、抗氧化、抗电磁等优异特性,未来将在航空发动机、高超音速飞行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武汉纺织大学胡沛英老师以“高性能无机纤维的进一步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为题,强调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下,对纤维的耐紫外、耐高温等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分享了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提升纤维在耐紫外、耐高温等性能的研究成果。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祖群作了“中国玻纤产业规模扩张高端突破与多领域应用深化”的报告,阐述了中国玻璃纤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方面的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指出玻璃纤维在风电叶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高性能无机纤维的界面改性、复合材料应用、特殊应用及发展机遇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江南大学教授马丕波提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纤维制造工艺,提升纤维性能与生产效率。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鹏程建议从原料端控制到后端的后处理协同起来是提升纤维性能很好的步骤,尤其应加强浸润剂表面处理以及干燥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副研究员张一帆强调开发适用于高性能纤维低损伤的智能装备是重要研究方向,适用于编织表面处理的上浆剂,能够改善纤维可编性,能够保证在整个编织过程当中减少纤维损伤。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高性能无机纤维领域存在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需衔接不紧密、市场推广与应用生态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应在设备和表面处理剂上共同解决相关的生产问题;推动AR技术的使用和数据库构建,以助于对高性能无机纤维性能的预测分析;使用高效交联技术及生产技术以在陶瓷生产过程中修改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联合开发低成本的复合材料技术,扩大多场景应用,以推进产品市场推广;构建相关标准体系,规范无机纤维成分和细则以对下游产业进行生产指导;对碳纳米管纤维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提升纤维表面处理和界面优化性能,并考虑回收及纤维均匀改性问题;亟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力量,集智攻关,搭建交流平台凝聚行业智慧。

会后,专家们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 0 八研究所进行实地考察,围绕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其制品在航天应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趋势等内容开展交流。